16-25岁和26-35年龄组学习需求“强”或“较强”的市民比例最高。
 
最新一项监测报告显示,终身学习能力越强的人群,自我报告生活幸福的比例更高;参与在职学习最多的市民,其终身学习能力水平也最高。而在各年龄段中,26-35岁阶段市民的终身学习能力最强,35岁之后,市民终身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
 
8月27日上午,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项目成果发布新闻通气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由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开放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黄浦区社区学院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向社会发布了四年来项目组研究推进已取得的理论成果和监测数据分析结果。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本次通气会获悉,该项目组历时四年,首次覆盖全市各区227个街道、镇、乡的16岁至65岁5000个样本,并在此次新闻通气会上首次发布了已取得的理论成果和监测数据分析结果。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表示,构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的长效运行机制,已成为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夯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下一阶段,上海将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开放共享、多渠道采集的大数据平台,构建终身学习评价促进终身教育政策调整的良性互动机制,立足上海城市发展,关注学习者的终身发展能力,为提升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支撑。
 
九成上海市民认同终身学习的理念
 
上海16-65岁的人群中,最爱学习的人是谁?
 
监测报告显示,在市民的终身学习需求上,整体上,29.9%的市民具有“较强”或“强烈”的学习需求。16-25岁和26-35年龄组学习需求“强”或“较强”的市民比例最高,分别为41%和44%;随着年龄增长,市民中需求强烈者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在各年龄段中,26-35岁阶段市民的终身学习能力最强(该人群中,有近40.9%达到了“强”或“较强”的水平);35岁之后,市民终身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
 

 
市民的学习目的呈现多元化态势
 
在市民的学习目的上,市民的学习目的呈现多元化态势,其中占比最高的学习目的是“提升职业技能”(27.1%)和“提升生活品质”(20.5%);其次为“提升个人素质”(18.9%)、“提升社会适应能力”(15.7%)等;而“提升学历水平”占比最低(7.5%)。
 
在市民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认同上,90%的市民“非常认同”或“基本认同”终身学习的理念,年龄段越低的市民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认同度越高,学历越高的市民对终身学习的认同度越高。37%的市民表示,所参加的学习对促进自己的工作开展“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27%的市民表示自己“以学习为乐趣,经常自发开展学习”。
 
在政府和个体的终身学习资源供给方面,29.4%的市民认为,他们具有较强(含强)的终身学习资源供给(包括从政府、职场等渠道获得的资源)水平。市民受教育水平越高,认同资源供给充足的比例也越高。43%的市民认为政府提供的学习资源充足。45%的市民认为政府公共教育资源质量“非常好”或“比较好”。
 

 
市民对政府提供的学习资源充足程度的态度
 
在对公共教育和文化机构提供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上,市民对社区学院、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教育和文化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均在65%以上,满意度分别达到98.3%、98.7%、98.4%、99.2%、99.3%、90.1%。
 
在市民的学习方式上,希望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市民比例最高(37.7%);同时,65%的市民表示能“非常容易”或“比较容易”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72%的市民认为可以“非常容易”或“比较容易”地使用互联网查询学习信息和资源;67%的市民表示能便捷地使用在线通讯工具。
 
在各类妨碍市民参加学习或培训的因素中,“工作太忙”为最主要原因(占36.8%),其次为“家庭事务无法脱身”(占18.9%)和“课程时间或地点不便”(占16.1%)。
 
参与在职学习最多的市民,其终身学习能力水平也最高
 
在市民的终身学习能力方面,终身学习能力(由基础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能力、信息素养等5项指标构成)“强”或“较强”市民的比例为28.2%;具备中等水平终身学习能力的人群比例为45%。
 
在职学习与市民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上,参与在职学习最多的市民,其终身学习能力水平也最高;参与在职学习最少的市民,其终身学习能力水平也最低。
 
在事业发展与市民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上,认为自己事业发展“非常好”的市民,其终身学习能力水平也最高(得分均值为52.977);相反,认为自己事业发展“非常不好”的市民,其终身学习能力水平也最低(得分均值为49.799)。
 
个人福祉与市民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上,终身学习能力越强的人群,自我报告生活幸福的比例更高;而自我报告“生活很不幸福”的人,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得分也最低。
 
在非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上,女性在“自我认知”“沟通能力”“多元视野”等具体指标上的得分均值高于男性(但差异不显著),而在“生涯规划”的指标上,男性市民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女性市民。
 
市民终身学习能力与个体职业发展的关系上,与基础认知能力(包括阅读、数学、问题解决三方面能力)相比,较高的非认知能力对个体的职业发展(以薪资水平、职级高低衡量)更具有积极的影响。非认知能力代表的自我规划、情绪控制、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对个体职业成就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创新终身学习需求监测理论体系
 
此次“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项目有何亮点?
 

 
8月27日上午,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项目成果发布新闻通气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课题组负责人胡卫介绍项目情况。
 
据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课题组负责人胡卫介绍,上海市教委于2014年将“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设立为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四年来,项目组对终身学习需求和终身学习能力理论及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和终身学习能力实施了全市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后形成了监测的核心发现。
 
“此次调研的一大亮点,是创新了终身学习需求监测的理论体系。”胡卫说,与以往仅局限在学习内容、方式、地点等静态需求监测不同的是,项目组认为终身学习框架下的需求是一种动态和复合的概念,是“在观念意识、外界影响和未来预期的推动下,对学习有持续需要并且能够不断获得相应新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或新技能(硬技能、软技能)的集合”。
 
这一概念的提出,使终身学习需求成为一种更复杂的、更具综合意义的概念,也为今后对市民的终身学习需求开展各类调研、开展各种政策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同时,项目组还拓展了个体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建构了成人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的监测指标体系。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的指标体系,既包括了国际通用指标也包括指向上海本土问题解决的特定指标,既充分吸收了国际前沿研究的经验与方法,同时也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特征、上海市民的具体特点。
 
2016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七部门共同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能力与成效的监测体系,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和监测数据库。
 
目前,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上海开放大学已成立了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中心,以项目组为支撑,跨单位协同、持续推进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工作,致力于构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的长效运行机制。
 

 
8月27日上午,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项目成果发布新闻通气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