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坚决执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在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中,加快形成科创资源和科创人才的聚集地,加快建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上海市闵行区通过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等系列举措,已经吸引了一批优质科创资源,让一马当先的前沿院所和生机勃勃的创新企业在这里快速融合发展,为上海市创新体系的建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让营商环境更优化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城以商兴。上海市有关领导上任伊始,就提出:“十年之后,上海拿什么参与竞争?面对其他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的追赶,上海如何贡献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和巨头?”

为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闵行区决心通过行政流程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营商效果的量化,力争做到营商环境的优化。

实际上,和许多地区相比,上海市的营商环境并不算差。仅以闵行区的数据为例,2017年,招商引资势头迅猛。全年吸收合同外资18亿美元,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家,新增国内企业总部25家,新增先进制造业项目26个。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支撑,这些优质项目何以落户闵行。

2017年下半年,知名机构“普华永道”曾对闵行的投资环境做过一次详细的评估,结果显示,无论从地理区位、产业基础还是人居环境方面,闵行的表现都堪称优秀。在满分为10分的情况下,政府服务的重要性得分为9.2分、闵行区的满意度得分为8.7分,企业对闵行区的政府行政效率、政府工作的服务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最为满意。

既然如此,那么上海市改善营商环境的动力从何而来?答案是来自其他兄弟城市的竞争。10年前,上海就自我反思——为什么上海没能留住马云?10年来,当我们再盘点中国新兴经济的格局时,发现上海市依然错过了不少“黑马”。

对此,闵行区上下形成共识:对现在的营商环境没有任何骄傲和自满的理由,改善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闵行区区委书记朱芝松表示,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是城市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

改善营商环境,首先就是提升政府效率,这是一场给自己动手术的改革。对企业而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政府提升效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替企业节省时间。而最为企业所诟病的,往往就是政府冗长的审批流程。一方面是制度的刚性要求,另一方面是市场的效率要求,让两者兼顾,是改善营商环境时政府必须要面对的跷跷板难题。

对此,闵行区通过不断梳理流程、合并同类项,不仅减少了企业的跑腿时间和次数,还提升了审批效率。闵行区通过推进“一次受理,集中审批”,将一个项目在同个行政审批部门内涉及两个及以上科室,以及涉及多个审批部门且具有关联性的行政审批,一律实行并联审批、同步办理,压缩了在部门内部流转的时间。

2018年初,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一人审核制”简易登记事项扩容,由53项扩大到66项,实现审核合一、一人通办,当场发证照,让企业“只跑一次”。同时,闵行区还将企业的设立时间缩短近九成,只需2个工作日就可完成审批发照。而按照我国及上海市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最多的需要15个工作日。

同时,闵行区还将食品经营许可审批发证时限缩减了2/3。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许可证需要20个工作日才可审批完结。闵行区市场监管局将核查关口前移,科所联动,提前预审场地图纸,并上门实地指导许可检查要点,将服务做在许可之前,达成了7个工作日发证的目标。

提升效率绝不是靠让工作人员多加班来完成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据了解,目前,闵行区综合管理系统(一期)已建设完成,可实现窗口业务、内部管理、绩效评价和电子监察等模块功能,目前闵行区11个部门117个审批服务事项均可网上预约办理,完成了证照中心主要日常管理功能的建设,初步实现了人员考核评估和部分办理事项的电子监察。

此外,闵行区还开始尝试“互联网+监管”的模式。目前,闵行区已经完善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工作。

对此,朱芝松说,要把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作为改进工作的切入点,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尤其是“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一门式审批、套餐式服务等制度创新,完善服务平台功能,大力培育素质高、技能好的优秀“店小二”,切实提升闵行区为企业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改善营商环境需要稳步推进。如何保证持续推进?要有徙木立信的姿态,要有白纸黑字的清单。2018年伊始,闵行区多个委办局推出了改善营商环境的清单。1月底,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了12项便利措施,包括全年计划出让商办用地22幅,出让面积51.41公顷;预备出让商办用地16幅,出让面积56.99公顷。

围绕推进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任务,闵行区统筹区内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的优势,推出了《闵行区关于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着力推进“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传统优势产业”等六大重点领域的产业创新发展。

2018年2月初,闵行区环保局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十条举措。在“环保风暴”之下,给企业以明确的红线提示。这十条举措,主要包括发布守法违法清单、豁免微量排污指标、提升环评审批效率、精简环评收件材料以及推动绿色共同体建设等内容。

朱芝松表示,作为地方党委、政府,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推进创业创新、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保障,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创新,优化完善人才政策、公建配套等综合保障,构建“亲”“清”新型的政商关系,着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的天堂

在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闵行区与各大高校开展了紧密合作:与上海交大开展了以科创为核心的新一轮框架合作,2017年底正式揭牌启动建设“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联合推动交大、华东师大共同筹建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与哈工大共同筹建“哈工大上海军民融合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研究院”。

同时,为了让新兴企业更易生根发芽,闵行区也提供了各类资源支持。在空间支持上,闵行区聚集了“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漕河泾“科技绿洲”和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新业坊”三个科创综合体建设。目前,落户闵行区的共建设众创空间有27家,在孵企业1158家,落地中央、上海“千人计划”人才403人,筹集公共租赁房房源2000余套,力求让各类人才来闵行能够居有定所。

在资金支持上,闵行区成立了20亿元的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69项,吸引社会资本超过100亿元。此外,闵行区还新设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另一项40亿元规模的区军民融合产业基金正在筹建中,各类优秀的创新企业,都可以在闵行区找到合适的资金支持。

此外,闵行区还为各类科创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据了解,闵行区着力推动紫竹国家海创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发展平台的建设,完善人才综合服务,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在闵行就业创业。

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闵行区还设立了各类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让有知者也能成为有产者。

据了解,在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南部分中心,目前共有401宗项目挂牌,总交易额3600万元。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东版权登记大厅从2017年4月运营至今,累计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9561件,作品类著作权登记560件。

同时,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闵行设立分中心,探索建立了“上海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创新中心”,打通高校、科研院所运营和企业的需求通道,线上线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正是由于这些友好的政策环境,闵行区已经成为科创资源较为富集的区域。数据显示,闵行区共有国家研发机构21家、上海市级研发机构128家、区级研发机构143家、外资研发机构44家。闵行区作为上海市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2017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6件,专利数量和质量持续保持上海市领先。2017年10月,闵行区被有关部门批准代表上海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军民融合步伐更坚实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落实军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上海市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这一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多次强调。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健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一批军民融合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上海2018年的规划是,“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推进,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据了解,上海市创建军民融合示范区的任务,主要落在了闵行区的肩膀上。目前,上海军民融合产业整体规模在3800亿元左右,到“十三五”末,上海军民融合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初步估计,闵行区占据了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的半壁江山。

作为上海市军民融合的高地,2016年开始,闵行区就代表上海市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目标是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为突破,以人才育用为支撑”的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对此,闵行区委书记朱芝松表示,闵行区依托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环境以及闵行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商业航天、卫星应用、船舶与海洋工程等核心产业,努力形成与国内其他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地区优势互补,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对于促进军民融合,闵行区打出了四张牌,分别是科创、产业、金融和人才。为了打好这四张牌,闵行区正在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

在科创平台方面,2018年,闵行区将整合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5个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资源,建立3个产学研一体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在产业支持平台方面,上海军民融合展示交易中心是集展示、陈列、交易、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展示交易平台,目前已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在金融支持方面,闵行区联合上海市经信委以及社会募集资本共13家单位,出资设立上海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高达42亿元,旨在推动军工技术转化,引导民用技术产品“参军”,进一步创新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目前,所有出资单位已完成签约并落户闵行,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国投创合基金)也已注册落地。闵行区有望形成立足闵行,服务上海,放眼全国的军民融合产业金融服务机构集群。此外,闵行区还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该军民融合产权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在人才方面,朱芝松表示,“闵行区是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创新性工作的试点地区,具有无法比拟的人才优势、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和产业承载优势”,也有对各方面人才在生活和创业等方面的种种优惠措施。未来,闵行区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吸引军民融合各类要素资源、优质企业不断向闵行集聚,吸引各路人才不断向闵行集聚。

为了促进资源对接,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促进中心布局了政策宣讲、产业推进、需求对接、涉密咨询和战略规划等功能,目前已在闵行区落地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