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据市卫生计生委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上海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83.37岁(其中女性达到85.85岁,男性80.98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01∕10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3.71‰。平均期望寿命不断攀升,孕产妇死亡率又创新低,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标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水平,并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记者翻阅资料发现,2015年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75岁,其中女性85.09岁,男性80.47岁,女性首次突破85岁。2016年,上海人口预期寿命超过83岁,为83.18岁,其中女性较去年增加0.52岁,为85.61岁;男性较去年增加0.36岁,为80.83岁。数据显示,上海的人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75.46岁升到2017年的83.37岁,不仅在中国内地居先,且这一数字紧追全球最高人均预期寿命国家——日本的83.7岁和瑞士的83.4岁。

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有什么意义?专家指出,理论上而言,若要计算今年出生的一批人的预期寿命,就要对他们每年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今年、明年、后年……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这批人中的最后一个人死亡,然后计算他们的平均寿命,这就是人均预期寿命。然而,在现实中这种统计方式难以实现,若要计算出这个结果,可能要跟踪上100年,因此现在所说的人均预期寿命是指现时预期寿命。现时预期寿命是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